当前位置:读零零>>张作霖全传> 第21章 直奉开战,人财两得(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直奉开战,人财两得(3)(3 / 3)

16师大多投降或被俘,所剩寥寥无几;第28师只有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只有1个旅的兵员逃回了东北。直奉战结束后,回归东北的仅有3万余人。惨重的损失既使张作霖感到悲伤,同时却又使他清醒。他深深地认识到,以他的绿林班底为基础组成的奉军——这帮纪律松弛,素质低劣,缺乏训练而又指挥不灵的乌合之众,实难肩负起称霸中原,统一中国的重任。

他决定对奉军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整顿。

然而,当张作霖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他又有些犯难。他是一个有头脑、有野心的人,但毕竞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对于怎样才能把军队整顿好,他心中并无大的把握。那么,究竟让谁来协助自己完成这一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呢?

他首先想到了杨宇霆。杨宇霆既是新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自己多年重用的“活智囊”,他不仅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同时更具有对奉军各阶层的透彻了解,用他来整顿奉军,应该再合适不过。

可是,张作霖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杨宇霆仅有的一次越轨行为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使他想忘也忘不了。

在经过反复周密的考虑之后,张作霖还是取消了由杨宇霆来整顿奉军的打算。他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年仅21岁的张学良。

张学良刚出生的时候,张作霖还是个很不起眼的绿林之王,但正是张学良出生的那一年,即1901年,张作霖打了投身绿林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所以,张学良被他视为“千金之子”,一生下来便得到了他特别的疼爱。

张学良,字汉卿。他长大成人的过程,也正是张作霖由匪成官,由绿林之王转为东北之王的过程。张学良长到十七八岁时,张作霖已在东北完全站稳了脚跟,可谓事业上的春风得意时期。所以,他在苦心经营自己的霸业时,也把莫大的希望寄托在张学良的身上,希望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掌握最好的知识,以便将来能够继承自己为他创下的霸业。

但是很可惜,初长成人的张学良似乎对政治、军事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相反,他的兴趣在学医,在出国留学。对此,张学良晚年在台北接受日本广播电视台记者访问时曾经提及:“当年我本人是想学医的。我非常喜欢日本当时的南满医科大学,我有很多那方面的关系。南满医科大学预科有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所以那里我常去。我很想进南满医科大学的。我本来是想学医的,我父亲也不说不答应,他就不吱声,不让我去,我就没法子了。当时我想到美国念书去,并不想当军人。所以我现在说笑话,我说我原来想学救人没成功,结果后来学会杀人了。”

很明显,由于张作霖的反对,张学良既未学医,也未去国外留学,而是留在国内做了一名他父亲希望他做的军人。

1919年,19岁的张学良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为东三省讲武堂(奉天最有名的军官学校)的首届学员,这是他几十年戎马生涯的开端。

张学良本不想当军人,但一进入讲武堂,他便很快进入了角色,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异常优秀。对此,他晚年的回忆曾这样记述:“我19岁在东北讲武堂念书,考试成绩最好。但有人认为是我父亲的关系,教习才给我好成绩。后来考试有严格监督,我仍得了第一。所以我在讲武堂很有名气。”

正因为在讲武堂崭露头角,张学良尚未毕业便担任了张作霖卫队营的营长,后来又担任了第3混成旅第2团团长,这虽然只是些挂名头衔,但对培养张学良的将帅意识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0年,加冠之年的张学良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张作霖立即任命他担任了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张学良将自己在讲武堂的战术教官郭松龄调来自己身边担任参谋长。在郭的辅佐下,张学良在卫队旅旅长的职务上干得有声有色。张作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为了使张学良进一步经受磨练,张作霖还特意安排他与郭松龄率部参加了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剿匪战斗,张学良在剿匪战斗中表现不错,屡立大功,并从此在奉军中名声鹊起。

1921年5月,张学良被任命为奉军第3混成旅旅长,郭松龄也被任命为第8混成旅旅长,成为奉军中高级军官中的新生代。郭、张二人一上任,便采取讲武堂中的一整套选兵、练兵、教兵之法,对所辖部队进行了整编和严格的军事训练,短短的几个月之内便收到了奇佳的效果,这种效果随即便在直奉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