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繁月> 鸟人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鸟人道(2 / 2)

浮出来,瓦当上蹲着的石兽还凝着夜露。二叔把缰绳在拴马桩上绕了三圈,铜铃阵阵作响。

莫非那是……“奉朝寺”

只见多数村民往寺中走去,突然身后传来沉重的声音……

“两位施主是要用斋还是挂单?“今日是奉朝寺的建寺诞辰……身着两位灰布僧衣的知客僧从香炉青烟中走来,腕间佛珠磕在铜磬上叮当作响。他目光扫过我沾着草屑的裤脚,又在二叔腰间的皮水囊停留片刻。

我便询问眼前的和尚,这上面是“奉朝寺”?是何来历……和尚回答道正是我寺。

奉朝寺是前朝旧寺,建于朔国云华十二年间,毁于北朝国末年顺治五年间,顺治二十年北朝国战乱灭亡后,奉朝寺才造于林州百姓手中重修,重建的内茂山门、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以及宗国保存至今的奉朝殿等建筑,并接续完成四十二尊贤圣像的塑造。现增建长廊,塑一百二十贤圣像,经历甚是艰难……

朔国年间为南茂寺,南北坐向背靠茂烽山,现宗国元宝年间大统一早年时期,南茂寺改称为奉朝寺,沿用至今。

我将两枚铜钱按进他掌心时,分明感觉到对方食指在钱孔处轻轻一勾。这个动作让我想起镇上当铺的朝奉验银时的模样。

我说道“我们要过茂烽山。“

话音未落,和尚像被火钳烫了似的缩手,铜钱撞在树根上发出闷响。他弯腰捡钱的当口,我瞧见他后颈有道晒痕,分明是常戴斗笠留下的印记。

“石鸟关的隘口倒是容得下人身。“和尚把钱揣进袖袋,声调忽然低了三度,“去年秋收时有骡子卡在石缝里,后来...“

他朝拴马桩方向努努嘴,“磐安镇走安茂道虽多绕,胜在平坦。““和尚突然压低声音,袖口翻飞间铜钱已消失不见,“上月樵夫的绑腿还挂在西侧老松上。“

二叔蹲下身抓了把香灰抹在靴底防滑,粗布腰带上的铜烟锅随着动作晃动:“走安茂道要多几日?“

和尚回答“从这下山,整四十里脚程。“他竖起三根手指,指甲缝里积着陈年香垢,“若是舍得马匹...“

我呵呵一笑……

二叔蹲下身搓着马鞭梢的穗子,鞭绳在地上盘成个问号。“近路能省多少时辰?“他抬头时,我看见二叔下巴上挂着滴将落未落的汗珠。

“脚程快的话,午前能出茂烽山,出山赶快…徬晚前就能到茂源镇。“和尚用僧鞋尖在泥地上画出两道线,“石鸟关这儿,“他在左边戳出个凹痕,“安茂道这儿。“右边的线延长到青砖缝里。有香客经过时,他立刻用鞋底抹平了痕迹。

二叔的咳嗽声在廊下回荡,惊飞檐角麻雀。坚强有力的说道“我们走近路过茂烽山”

奉朝寺的放生池浮着层绿藻,龟背石上刻的《金刚经》被香客摸得油亮。巡寺和尚的僧鞋沾满泥浆,他接过铜钱时,拇指在钱孔转了一圈:“施主真要过茂烽山?“

我便没有回答……便继续跟在二叔身后!

穿过放生池时,红鲤在浮萍下划出金线。和尚的僧鞋踩过池边青苔,留下半枚湿漉漉的脚印。假山群像蹲伏的巨兽,他在太湖石间七拐八绕,衣摆扫落了几片干枯的爬山虎。

“就这儿……“

和尚停在堆着残瓦的土坡前,指甲缝里黑泥指向雾霭缭绕的山脊,“贴着右边崖壁走,见到三棵并生的老柏树就往左岔。“他说话时始终用身子挡着西配殿的窗户,直到领我们绕过最后一块风化的石碑。

和尚引我们到后寺假山,指着土堆旁被野草掩盖的窄径:“石鸟关的夹缝仅容侧身,马匹断过不去。“他撩起僧袍下摆,小腿有道蜈蚣状的旧疤,“上月镖局折了六匹好马,全摔在鹰喙崖。“

二叔把装盐巴的皮囊系在腰间,金属搭扣撞在铜钱上叮叮响。和尚站在坍了半边的月亮门前,右手缩在袖子里数铜钱。

“从此处上山,莫要小心落石。“我们护送到这……只见和尚停在堆满残烛的土坡前,袖中忽然抖出串桃木佛珠塞给我,保佑平安。

边缘参差如火焰灼痕。二叔抽出柴刀砍断拦路的藤蔓时,说“若是听见铃铎响,切莫应答。“

石鸟关的岩壁比想象中更险恶。两道刀削般的石棱在中段诡异地收拢,形成仅容侧身通过的窄缝。我摸着冰冷潮湿的岩壁向前挪动,忽然瞥见夹缝深处有什么东西在反光——半截生锈的箭镞嵌在石缝里,旁边散落着几粒黢黑的佛珠。

晨钟突然撞破雾气,惊起满山雀鸟,朝后看去远处的二位和尚灰色的身影便随着扑棱棱的翅声隐进晨雾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