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统局。二陈在朱离任后,即对中统局进行全面清理,将朱派人物全面调走,于是,中统局又成了CC派的纯种。
中统局在二陈的经营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庞大,人数众多的特务系统。据当年中统的人事科长孙翼谋说:“我们局里,大概有13000多正式的调查工作人员。”陈果夫与陈立夫多年经营的特务组织逐步发展,在中统时期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成为与军统势均力敌的国民党内两大特务系统。争夺三青团
在改设中统局和军统局的同时,蒋介石借“团结抗战”的名义,企图将全国各党各派统一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特别是对青年人,他更感兴趣,千方百计想将全国青年笼络于国民党的旗帜下。从这一目的出发,蒋介石决定由国民党出面,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最初,他把筹备、组织的任务交给了陈立夫、刘健群和康泽。
1937年9月中旬,陈立夫突然接到蒋介石召见的秘密通知,他不知又有什么紧急任务,也不知是祸还是福,心里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南京中山陵蒋介石的别墅。走进客厅,蒋介石早已等候在里面,客厅里还有刘健群和康泽两人,蒋介石见陈立夫来后,便招呼他坐下,态度虽然和蔼,但神情依然严肃,大家互相客套几句后,蒋介石便开始训示,他说:“现在抗战已经开始了,过去秘密的小组织形式不合需要,要来一个大组织,把党部的(指CC),同学的(指复兴社)和改组派(指汪精卫派)都团结起来,并以此为中心,再求各党各派的团结和全国的团结。”蒋介石说完,便要大家出主意,陈立夫等人不知蒋介石的本意是什么,都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个个都不吭声,蒋介石见此,也不逼着大家发言,只是说:“你们去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这是蒋介石的特性,他要干什么,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让大家去揣摸。陈立夫等人对此十分清楚,便不再询问,诺诺退出。
陈立夫回来后,对蒋介石的训示进行了认真考虑,他想,蒋介石说要搞大组织,以什么形式才能把以前的小组织统一起来,以什么名义才能号召大家呢?对此,他始终不能酌定。第二天晚上,陈立夫便约集了CC派、同学派、改组派三方骨干人物张道藩、余井塘、萧铮、徐恩曾、周佛海、贺衷寒、酆悌、康泽、萧赞育等人聚餐。待大家到齐后,陈立夫便提出蒋介石的训示,要求对此进行议论。于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开始了讨论,一个个宏谈阔论,言语激昂,都表示对蒋的训示拥护、照办,但到底搞一个什么样的大组织呢,谈了几个小时,也没有提出任何具体方案来。
不久,陈立夫等三人又被蒋介石召去。蒋开口便问他们关于成立大组织的方案想出来没有。本来,三个人都还没有定见,但蒋介石冷峻的眼光一扫,三人不寒而栗,竟吓出了一身冷汗,主意也随之而来。康泽和刘健群主张大组织的名称用“三民主义青年团”,陈立夫则有不同看法。他说:“党里面有几个人的意见要加上‘中国国民党’几个字。如果用三民主义青年团,就是‘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陈立夫自有他的如意算盘,因为“国民党”是他陈家的,如果加上“党”这顶帽子,那么“团”这个大组织也就自然归于他二陈的领宋子文作为蒋家的至亲,在政治纷争中,却也过早地离开了这滩浑水而远走他乡了。导下了。但蒋介石比他更精明,蒋要成立大组织的目的就是要把各派的实力都集中于他的旗帜下,听他指挥,岂容陈立夫借此机会扩大势力呢,他几乎不等陈立夫说完,就插言道:“有你这‘中国国民党’几个字,人家就不来了。我看就用三民主义来号召的好,用我的名义来号召的好。”康泽与刘健群立即附合,陈立夫碰了一鼻子灰,再也不敢说什么。
陈立夫用国民党的名义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主张虽然没有被蒋介石所采纳,但他并不灰心,对筹组三青团依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有他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蒋介石将筹组任务只交给了他们三人,三人中又是以他领衔,这说明蒋对他还是信任的,而且,这三人中,无论是在国民党内,还是在蒋介石心目中,他陈立夫的地位是最高的。将来,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后,蒋介石最多只是名义上的领导,实际领导权肯定会落人他手中,那时,不管是用“国民党”的名义也好,还是“三民主义”的名义也好,三青团这个大组织会慢慢演变成陈家团,他们兄弟俩的势力会更大。
因此,陈立夫丢下了其他一切工作,一心投入筹备活动中。为了加快筹组步伐,他开始进行紧张的幕后联络,他先后与青年党领导人曾琦、民社党领导人张君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陈铭枢及其他一些党派的负责人进行了会谈。会谈中,陈立夫以“团结抗战”为借口,要求各党派自行解散,然后合于一起,组建一个大党。实际上,这是蒋介石的阴谋,企图吞并各党派,实际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陈立夫的活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抵抗,周恩来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不能解散,处此抗战紧急关头,各党派只能团结一致,最好建立一个各党派共同参加的某种形式的民族解放同盟,使全国人民和各党派更加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