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认为地方势力已经平定,军政时期已经结束,做起了建立专制政权、一统天下的美梦。于是,致电国民党中央执委,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设立总统。对此,胡汉民坚决反对,因为设立总统,肯定是蒋介石,到时,五院均为总统府下,真成了蒋介石的天下。因此,在1930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胡汉民借致开幕词的机会,旗帜鲜明地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至此已胜利结束,全国顿时鼎沸,全国人民走上街头,载歌载舞,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且批评蒋介石的个人专权与军事独裁。他说:“我们每个同志都应该尽其所能,把所有的聪明才力贡献给党,但断不可以某人为万能,希望一切事情由他一人去担。可是目前却深犯这个毛病,以致兼职之风大盛,实有重新纠正的必要。”
蒋介石并不理睬胡汉民,仍怂恿手下递交了“制定约法”的议案,倔强的胡汉民也不让步,双方言辞激烈,在四中全会上吵得不可开交。会议开了7天,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制定约法”一案终于搁浅。
四中全会给蒋介石极大的教训,他觉得,软刀子不足以制服胡汉民这种人,必须来硬的。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以开会为名,诱捕胡汉民。那天晚上,所有中央监察委员和执行委员,都被邀请到蒋介石的军校官邸开会和晚宴。胡汉民一到,蒋介石说要与胡汉民私谈,胡汉民刚入内室,便被拘捕。会议开始时,没有胡汉民出席,大家都知道胡汉民就被监禁在蒋的家中,但谁也不敢说话,会议气氛十分紧张。
陈立夫害怕会引起其他人反蒋,会后他提醒蒋介石,如此监禁胡汉民是否妥当,蒋介石十分强硬地说:“已经做了,我没有办法再掩饰了。”这么一说,陈立夫已知道蒋是下决心倒胡了,因此,自己也觉得腰杆硬了。胡汉民被捕后,囚禁于南京郊外的汤山。
胡汉民被囚禁的消息传出,全国哗然,一些汪派分子、丁派人物、粤系军人趁机聚集起来,拥汪精卫、孙科,陈济棠,李宗仁,唐生智等为领袖,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竖起了反蒋的旗帜。为了拉更多的国民党人参加,粤方表示,凡南京中央党部离职归顺粤方的人士,一律按原职酌情提拔使用。
陈果夫、陈立夫了解到粤方这一态度后,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他们秘密派遣了一部分自己信任的特工人员,如胡利峰、翁平、梅嶙高等,纷纷离宁赴粤,表示“反蒋拥汪”,取得粤方信任。这些人到广州后大搞情报工作,将粤方的一举一动向南京汇报,使得粤方反蒋活动一直处于南京监视之下。蒋介石得到情报后,分别采取不同对策,对粤方各派势力分化瓦解,使得粤方反蒋活动表面上十分热闹,却不能有所成就。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全同“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舆论下,反蒋几个月却毫无成就的粤方不得不坐下来与蒋谈和,经几番讨价还价后,宁粤再度合流。胡汉民被关押几个月后,已是锐气尽减,蒋介石也表示“宽大为怀”,将其放出。而那些粤方的下层工作人员,则受到严厉处罚。陈果夫一声令下,对这些人开除党籍,不再录用,斩除了反蒋派的根基。
胡汉民被放出后,虽官复原职,但受此打击后,情绪低落,郁郁不展,心中窝了一肚子气,无处发泄。1936年5月9日,胡汉民突发脑溢血,经再三抢救也无力回天,这位高傲的国民党元老终于撒手西去,除却了蒋介石心头之病。
在蒋胡争斗中,二陈兄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明里所起的阻挠,牵制作用,暗中所起的监视,捣乱作用,大大减缓了胡汉民派对蒋介石的冲击力度。
陈果夫对金融本就窥视已久,故想取孔而代之。但他忘了孔身后那位支持他的美丽小姨子宋美龄可是无人敢惹。政学系之争
二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在国民党内争夺党权的斗争中,挫败汪精卫派、丁惟汾派、胡汉民派等元老派,不断取得胜利,其陈家党的地位不断巩固。但他们并不甘心只领有党权,他们还要涉足国民党所控制的政、军、财、经等其他领域。在向这些领域进军中,他们遇到了两大劲敌,即控制军队的黄埔系和控制政权的政学系。
黄埔系崛起最早,而且都是蒋介石的门生弟子,再加上蒋介石对军队控制很严,历来是不肯让别人染指的。对此,二陈内心十分清楚,当然不敢与其争锋。
而政学系就不同了,它崛起于蒋介石取得国民党领导权之后,而且,如陈立夫所说:“事实上政学系是没有正式的组织,但他们的组成分子都保持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做低层工作,他们将力量集中在高层,尽力研究蒋先生、研究汪精卫,想尽办法来逢迎领袖及他身边重要的人,这一做法目的是赢取信任和好感,然后再运用这些权势去实现他们的计划和他们的目标——取得重要而正式的官位及发财。”虽然政学系发展迅速,成为蒋介石维护自己统治的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政治“铁三角”之一,但在蒋的心目中,政学系不仅不能与黄埔系比肩,也不能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