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齐庆归> 第一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1 / 2)

七年前,余晖倾洒,太子府书房内一片敞亮。太子钟昭彦与林承道对坐棋盘,黑白棋子纵横交错,棋局正酣。

突然,书房外步履急促,紧接着是侍卫惊慌失措的声音:“殿下,急报。圣旨到,太监总管李德海率禁军已至府门!”

太子钟昭彦微微一愣,眸光闪烁,随即放下手中棋子,继而从容整理衣冠,缓缓起身,目光直直望向书房门口,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书房外,太监总管李德海的声音清晰有力。

“圣旨到——”

李德海阔步迈入,身后禁军铠甲锃亮。

李德海手持圣旨,神情严肃,行至钟昭彦面前,停下脚步,微微欠身,双手交叠置于胸前,躬身行礼,缓缓展开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钟昭彦,国之储君,责任重大,但德行尚浅,需进一步修身养性,方能担当大任。故特命太子即日起,在太子府闭门研读圣贤之书,一应政务即刻断绝往来,日后需勤加自省,力求精进。钦此。”

钟昭彦双手接过圣旨,指尖轻颤,将圣旨徐徐展开,父皇那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阅罢,脸色阴沉。

“究竟为何?”钟昭彦低声自语,声音透着哀伤。

他抬头望向林承道,眼中闪过一丝歉意与无奈,深吸一口气,将圣旨轻放桌上,目光满是不舍:“承道兄,看来......今日棋局,只能暂且告一段落了。你且回吧,往后诸事,务必保重。”

林承道点头,神色凝重:“太子殿下放心,今日之言,我会铭记在心。愿殿下静养之时,能潜心思索,勿使志气消磨。我坚信,他日殿下必能成就一番非凡事业。”

钟昭彦微微颔首,目送林承道离去,直至身影在长廊尽头消失。此刻,书房重归寂静,他独自站在窗前,望向窗外余晖,心中满是悲凉。

......

......

......

顺德三十七年二月,即将入春之时,皇帝驾崩,享年56岁,谥号孝宗。

太子继位,改元宣和,寓意宣化承流,政通人和。孝宗皇帝在位三十七载,仁厚宽怀,德泽广被。然至中后期,对朝臣之过,多持宽容之态,只要不撼动大齐社稷之基,便常怀包容之心,听之任之。

此举虽显帝王度量,却也纵容了贪墨之风,致使百姓生活困顿,民间哀鸿遍野,国势渐显颓靡,若不整治,恐有倾覆之忧。

孝宗31岁时才生下嫡长子,赐名钟昭彦。

钟昭彦年幼聪慧,六岁之时,天家恩泽,册立为东宫太子,11岁便展露早慧之姿,涉足朝堂之事,常伴父皇左右,聆听治国之道,学习理政之要,朝野上下皆叹其才情与气度。

但随着皇帝逐渐年老,稚嫩的孩童,面孔渐渐硬朗,朝中众臣,见太子日益成熟,心生敬仰,遇事必先向其请示。

孝宗见此,心中忧虑渐生,恐太子权势日盛,终有一日,会危及自己的皇位。便在太子19岁那年,以太子仍需进一步磨砺心性,增进学识为由,颁发圣旨,令其留于太子府,闭门研读圣贤之书,减少与朝臣来往。

就这么春来秋去,花开花谢,数载已过,曾经稚嫩的少年已蜕变成青年,在太后的支持下顺利登基。

宣和帝现年25岁,正直壮年,胸有大志。

望着满朝文武,思绪不禁飘回数载之前。

那时,朝堂局势不稳,群臣见太子势头稍弱,纷纷猜测其储君之位难以长久,便接连上书,态度恳切,极力请求另立贤能为储君。

曾经追随太子的臣僚,立刻四散而去,改换门庭,欲图扶龙之功。

先皇不许自己与朝臣接触,对于朝臣请立新太子之事也是犹豫不决,所幸七年已过,先皇始终没忍下心来废立太子。

如今,钟昭彦登上皇位,成为宣和帝。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威严尽显,缓缓打量台下的群臣,誓要将这朝堂之上的污浊之气一扫而空,还朝堂以清明。

新皇登基,宣和帝以广施恩德、泽被苍生为由,颁布圣旨,大赦天下,全国免税一年,以减轻百姓负担,彰显新朝之仁德。更定于九月初十,特开恩科,广纳贤才。

七月正源殿

殿内烛光微茫,映照着龙案上堆叠如山的奏折。宣和帝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眉宇间隐现一抹怒色,手中缓缓把玩着一枚玉扳指,面色阴沉。

“翰林编撰林承道何在?”天子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正源殿内。

“回禀陛下,林大人今晚正好当值,是否宣他进殿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