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秆抗倒伏 、 高产的第三代稻种 , 山南东道水系发达 , 很适合种水稻 。 民以食为天 , 后绩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商业 , 都需要先满足百姓吃粮需求才能再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 。
张九龄很认同李长安的话 , 他押着胡须道 :“ 裴芸在澄县办了一个农校 , 专门培养农吏 , 如今已经有一百二十余粗通农学的农吏 , 勉强可以每个县配备一人 “
“ 太少 , 还得再扩招 。 “ 李长安道 ,“ 三年内 , 要满足每个村配备一个农吏 。“
种地也是一项技能 , 有人技能等级高 , 知道该怎么施肥怎么除草 , 遇到虫害该怎么办 , 这种人种的地粮食产量就高 。 可还有的人技能等级低 , 就只知道埋头出力 ,
这种人种的地粮食产量就低 。
后一类人并不是不想知道怎么才能把地种好 , 只是他们有心学习却没有考师教导 。
种地好的人会心愚我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经验凭什么教给你 , 种地差的人又拿不出钱来学技能 , 他们要是有钱早就不种地了 , 所以农吏的设立就十分有必要了 。
必须得官府领头组织人手 , 把种地的各种技巧都给总结到一本书上 , 然后再由考师免费进行教导 , 这样农民才能学到本事 , 粮食的产量才会更高 。
原来是平均等级十级的百姓种等级十级的种子 , 李长安现在想要更多的粮食 ,
只靠裴素将粮种的等级提升到五十级只能将粮食的产量提高五成 , 而粮种的等级想要再往上提高就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了 。
所以李长安还需要种地的百姓平均等级提高 , 只要百姓的平均水平提高到三十级 , 那粮食产量还能再往上提高三成 。
当然提高粮种的等级和提高百姓的平均等级成本肯定不一样 , 不过如果算上在教百姓种地技能的同时 , 还可以顺便教他们识字 , 再顺便教他们一点要知恩图报 , 李娘子滴水之恩他们要涌泉相报 , 这就很值得了 。
“ 农校要扩招 , 今明两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种地 。 “ 李长安道 , 想了一下又加
了一句 。
“ 然后可以再修一修襄阳城的城墙 , 提供就业岗位收纳流民 。“
张九龄此时才发出疑问 :“ 修襄阳城的城墙 ?“
对李长安口中所说的提供就业岗位收纳流民这些话 , 张九龄经过这数年的相处已经知道了什么意思 。
从前朝隋朝时期天下的流民问题就很严重 , 一直到本朝 , 流民问题依然很严重 。 这些流民宁可不分土地也不愿意承担税赋 , 很是让官府头疼 。
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人能想出好办法让流民自愿加入户籍 , 直到李长安在漳县大兴土木 , 不用徒役而是改为雇佣工人以后 , 漳县的流民才纷纷又有了身份一一做工需要户籍证明 , 做工的工钱远高于每年缴纳的税赋 , 利大于弊 , 流民自然就愿意拥有户籍了 。
这个方法唯一的要求就是官府需要有足够的钱给工人开工钱 , 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 江陵这五年的积累富得流油 , 库房里堆满了粮食和铜钱 , 足够支撑几个大型工程实施了 。
只是张九龄不太明白李长安为什么要修襄阳城的城墙 。
在张九龄看来应当拿钱在山南东道境内兴修水利 , 防止未来几年有洪涝灾害才合适 。
修城墙 …... 襄阳城位于大唐腹地 , 若是敌人都达到了襄阳 , 岂不是说明洛阳长安都沧陷了 ?
如今国力尚盛 , 这怎么可能呢 。
李长安却只是幽幽叹息了一声 :“ 防患于未然嘛 …... 而且上年已经下了大雨 , 今年应当不会再有洪涝雪灾了 “
毕竟万一李隆基有个什么骚操作 , 洛阳真守不住了 , 那就真得守襄阳了 。 蚀说李长安觉得洛阳在她手中经营几年就能变成她的洛阳 , 可大唐毕竟还是李隆基的大唐 , 李隆基脑子一抽还真不一定能弄出什么事来 , 毕竟历史上他的脑子就是那么抽 。
方案一就是守住洛阳 , 两都守住一都 , 她名正言顺在洛阳举旗收复天下 。 方案二 , 若是洛阳守不住 , 那就守襄阳 , 再伺机光复两京 , 只是这样战线就不得不被拉得更长了 。
至于今年没有大雨大雪 , 李长安还真不是乱说 。
沈初牌天气预报告诉她 : 天宝元年 , 是冬无冰 。
张九龄听着李长安语气坚定 , 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 毕竟他是辅佐李长安 , 到底还是李长安说了算 。
“ 再招募郡兵 , 剿匪 。 先招收五干郡兵 , 而后再招几万的临时兵 “ 李长安又提 ]
一项 。
如今府兵制已经废除了 , 募兵制实行 , 监察使虽然不能如节度使那么光明正大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 , 可借着剿匪的名头招募几干郡兵再加上一两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