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八章琼林天下()
-
之所以会有这种罕见的趋势,是因为琼林学派塑造实心学时,并没有持人常有的门户之见,而是积极的博采众家之长。因为出现晚,它几乎吸取了各家所长,来完善自身的学说。它将实学思想融入到了心学,形成一门‘实心并重’之学。它向泰州学派学习,用人的自然本质,去修正王学的‘良知’,主张良知的主要内涵是个体人格的平等、尊严和**,充分肯定个人生存的权利和人格的尊严。
类似泰州学派的‘姓日用即是道’,实心学提倡三十行,行行出圣贤,只要能自己的范畴做到极致,即可成圣。诸如仓颉造字、伏羲演卦象、神农尝草,有巢氏明房屋,乃至蔡伦明纸张,都使他们名垂千古,为世人称颂,这都是圣贤。
实心学又不是一味的迎合,使自己变成四不像,而是大胆的创,修正了‘析气与理为二’的儒家世界观,主张‘盈天地皆气’。即气这一物质实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且它变动不停,时刻流动。所谓理,乃是万物的阖辟升降、阴阳动静的秩序,是气之流行的条理。理不能离气以为理。人类依据心这一主体,格物穷理,就会自然现世界真实存,揭示出世界的本源。
所以它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万物运行有其内规律,而现其规律,就是格物,格物便可致知。这似乎是走程朱的老路,但理学的格物,是类似于禅宗的顿悟式的,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其圣贤之路,虽有,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可悲的是,走这条路上的人,要么顿悟成圣,要么彻底失败,皓穷经,白做无用之功。
而实心学的格物却是渐进似的。认为圣贤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的主动学习,由小及大,多年积累,才量变产生质变,掌握了‘大道’,成为圣贤。这样的好处是,就算终不能成为圣人,也可成为完人、贤人,取得大成就,获得大满足。
同时,实心学对如何格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格物究理,就是要现隐藏我们直观可见的世界背后的抽象真理。因此不能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而是必须建立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终得出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这种本质和规律,就是我们苦求的真理。
至于‘逻辑’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苏州通译局翻译的《逻辑学》一书,已经问世二十多年了,而且也可以溯源到先秦时代的墨子。它可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查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其核心于探究万物相关之原因。
实心学认为,学者之所以辩论不能明是非,分胜负,乃至得出真理,就是因为缺乏逻辑,从而出现种种诡辩混淆视听。只有逻辑才能扫除诡辩的迷雾,纠正悖论的错误,引导人们获得真知。
所以入琼林学派的第一课,就是学习逻辑,没有通过逻辑学的测试,就不许开口论经。而学者所出的每一言,都必须符合逻辑,如果出现前后矛盾、自相矛盾,或者与实际矛盾,则必须承认错误,并一段时间内保持缄默,重审视自己的学说的逻辑。
~~~~~~~~~~~~~~~~~~~~~~~~~~~~~~~~~~~
实心学的创立,第一次为身怀‘修齐治平’,却深感迷茫无助的国人,指出了一条明路。是以一经问世,便吸引到信者无数,尤其是那些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几乎轻易就摒弃原先所学,加入了琼林学派。
而实心学‘三十行,即可出圣贤’的开放态,又吸引了大量的平民姓,工商业者加入进来。短短数年,琼林学派便展壮大起来,尤其是东南,几乎每个州县,都有其讲学之处。只是因为吸取了王学鱼龙混杂,作奸犯科者众多的教训,琼林学派建立了严格的戒律。孙鑨所制定的《会约》,提出了二十四条读书讲学的要求。
其‘四要’,是加入琼林学派目的。‘二惑’,是指会学习应持的态。‘益’是读书讲学的大好处。而‘损’则是有害于读书讲学的种行为,也是琼林学派的戒律:
所谓比昵狎玩,鄙也;党同伐异,僻也;假公行私,贼也;评议是非,浮也;谈论琐怪,妄也;过饰非,怙也;多言人过,悻也;执是论辩,满也;道听途说,莽也。违反了这些戒律,会遭到学派的惩罚,严重的直接驱逐。
除了戒律之外,还有严格的仪式。由褚大绶制定的《会约仪式》十一条,规范了集会讲学的仪式。比如孙鑨崇正书院次讲学的情形,就是好的说明。
开会的前一天,书院山长已经恭恭敬敬地捧着孔子和孟子的圣像,将其挂讲堂。这一日仪式举行时,先击鼓三通,所有与会者穿戴整齐,圣像前行四拜礼,再到供奉着墨子、朱熹、阳明先生和白云先生的四贤牌位前行礼。
然后进入讲堂,主要人物按主客、按长序分东西两侧坐于讲台蒲团之上,听讲者则盘膝坐于台下,先由礼赞领诵门派经典一段,然后当值者点起线香,众人静坐默思。待线香燃后,方才由本日主讲人授讲,然后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