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令其自缢,建立西周,取代商朝。
西周建立第三天,百姓们终于见到了带领他们摆脱地狱的英雄:武王姬发。也许是少年时期失去了双亲和兄长,也许是从小感受到父亲意志那沉甸甸的压力,终于能够放下,我们伟大的武王显得十分的疲劳,年仅而立,已经显露出了老态。
不记得宴会是怎么结束的,只知道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地上流淌的,不知道是酒水,还是因为喜极而泣的泪水。
姬发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寝宫,这里原本是商纣王享乐的地方,房间内的一切都十分的奢侈,水晶玉璧为灯,珍珠为帘幕,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话,还有上好白玉铺造的地面,在蜡烛的照耀下闪烁着迷离的色彩,让人如坠云山幻海一般。姬发却没有什么太大的表情波动,姬发想到的确是当初刚起义时,虽然****,颠沛流离,但是却有来自兄长和父亲的关怀。现在,他已经完成了父亲的遗志,但是已经没有能够和他畅谈的人了,周围只有一些战战兢兢等候命令的侍卫和宫女罢了。
雷震子、二郎神大哥他们已经回到仙界了,放不下自己亲手打下来的西周,每天夜里只能徒留一声长长的叹息。
次日,朝堂之上。。。
姬发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折,尤其最顶端的奏折还是姜太公所呈上来的,只感到无力下手,他并不是一个枭雄,即便是,现在也无法处理这么多的奏折,尤其是那大半的奏折都是让军方将领卸甲归田,让姬发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奈,姬发很想狠狠地拍一下桌子,大声呐喊“他们都是陪我打江山的人,都是一条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们最适合的是征战沙场,而不是回家养老,他们也不会背叛我”但是姬发知道,他不能这么随心所欲,他首先是一个皇帝,然后才是一位曾经的将军,很多事情都不能带入朝堂。
似是知道了姬发的烦恼,背后伸出一只小手,轻轻的揉捏着姬发的肩膀。姬发知道,他是朝中姜太公送进来表示忠心的,他可以现在龙颜大怒,以其不懂事而发难,直接让那姜太公卸甲归田,然后装作发怒离开朝堂,敲山震虎。在没有摸准自己的脾气之前,那些大臣总不会以死相逼吧。
但是姬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否则也不会独自一人建立西周。也许借机发怒可以暂时拖过去,但是始终会面对这个问题。反之,如果娶了邑姜,以后在朝廷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嫡系。但是姬发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些随同他打江山的人交代,权衡一番,姬发只能以身体抱恙为由退朝了,但是走之前专门让刚才的宫女和他一起离开,也许这个信号,那姜太公能懂吧。身后传来的是令他厌烦的“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姜太公紧张得心都跳出来了,他是邑姜的父亲,邑姜就是刚才那个胆大包天的宫女。姜太公最早跟随的是文王姬昌,文王死后,新皇主动拜其为国师。姜太公真的完全无法摸透新皇的心思,当初伐商时,姜太公与姬发的交流并不是太多,无法看透姬发这个人。也许是幼时经历塑造了这个捉摸不透姬发吧。姜太公发现当时跟随姬发征战时,和申公豹斗法的人都已经消失了,所以他大胆猜测姬发是想将当时的那批人全部处理掉,因为,无论为国还是为民都不能让威望接近或者超过新皇威严的存在继续留守朝堂。结果他联合了一大批大臣建议让当初的将领全部卸甲归田,而且他还已经准备了多方手段,以防止有些将领不愿服从命令。然后送女儿入宫,表示自己无意待在朝堂之上了,没有了那些军中大臣,他就是民间威望最高之人,帮助姬发稳定朝堂,培养嫡系之后,自己就该功成身退,让新皇找到一个理由罢黜自己。
朝堂上时看到姬发发现那些奏折时,不仅没有高兴,也没有任何的表现,反而露出一副思考的表情,姜太公就知道出问题了。他想赶紧弥补,激一下姬发赶紧作出决定,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居然这么大胆,敢在后面揉捏姬发的肩膀,历来即便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也不敢做这样的事情啊,但是自己的女儿居然副词胆大包天,害怕自己进谏会连累女儿,浪费自己一番苦心,只能静观其变。
看到女儿为姬发减缓压力,姬发却没有任何表示,姜太公就知道姬发没有认同邑姜。姜太公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现在这里毕竟是朝堂之上,为君还是为臣,都是身不由己。好在峰回路转,姬发并没有什么不满,反而在退朝之后让邑姜陪同他散心。退朝之后,姜太公草草的和几个熟识的同僚打了招呼之后就魂不守舍离开了,他要赶紧回去准备一下以后如何面对这位新皇,告诫自己那些充满野心的亲朋们,自己离开后应当如何端正自己的态度。
御花园中。。。
“孤要多谢你刚才在朝堂之上为孤解愁啊
“奴婢不敢,方才如果有任何不敬之处,请皇上责罚奴婢。”话毕,邑姜就直接跪下去了,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姬发想扶起邑姜,但是邑姜只是一直重复着‘奴婢不敢’,不愿起身。
“你若再如此,孤便以欺君之罪株连九族了。”
邑姜这才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