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
“你是说你们要制造这种潜艇?你确定你们想造它?”
仔细看着眼潜艇旁的一副剖面图叶在馥开口问到此时的叶在馥根本弄不懂这西北到底是想涉足什么。竟然在还没有出海口的时候就着手研究这些东西而且是想靠这击沉战列舰!
“当然!整个水利设备研究所地建立全部都是为了它!这是先生亲自布置地任务!现在我们是在内陆不代表我们永远都见不到大海!”
听出叶在馥的疑惑马平格肯定地回答到。对于他们这样的疑惑马平格当然知道是为什么。很简单西北地处内陆。为什么要担心海上的事情尽管马平格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马平格知道司马布置这样的事情自然有他的道理制造这种袖珍潜艇是司马在查看一些资料时突其想想到的必竟现在的西北和日本之间不存在任何妥协的可能而按照司马未来的计划那么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就无可避免。
到那时司马就不得不考虑到日本海军的威胁弱小而且装备老旧的中国海军在强大的日本海军面前根本没有一丝还手的余地如果想击败日本海军就要另行他法。
而二战时意大利人用袖珍潜艇和人操鱼雷的战果则为司马指明了道路。对于目前的西北而言像这种外挂鱼雷的袖珍潜艇而言而是再合适不过的特战武器。
由于没有合适的原型艇最后司马只得选择二战末期日本制造的特攻袖珍潜艇排水量不足二十吨航程高达3oo海里的海龙型袖珍潜艇虽然吨位小但是却可以外挂两枚45o/533鱼雷而艇头还可以携带一枚6oo公斤重的磁力炸弹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潜艇可以使用火车运输到全国任何一个海区随时投入实战。
而这种小型袖珍潜艇对试验场地的要求也不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司马才会在西北的水库里建立这么样研究所提前设计试验这种袖珍潜艇尽管司马提供了足够多的技术资料但是在没有技术人员参于的条件下单靠那些简单的图片、数据资料制造这种袖珍潜艇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才会邀请在美国监造过潜艇并学习过军舰制造与设计的叶在馥来西北承担“一号水利设备”的研制。
“老师那个大院里成日里戒备森严的。真不知道他们在这水库边做什么连咱们都不能进去有哨兵不说就是连墙头上都拉着电网真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地还挂着什么水利设备研究所的牌子。”
看着远处位于水库边的那处砖混的大型建筑在水坝远处的水文站检查着一些数据的宋希文开口说到自从跟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里参于兴建这个友谊水库宋希文就对眼前的那个和水仓是同时兴建的“水利设备研究所”产生了兴趣。
可是现在都过去八个多月了甚至于就是连水仓的坝体都已经基本完成。最多再过半年左右这座友谊水库就会完工但是宋希文还是不知道那个“水利设备研究所”到底在研究些什么。
“希文。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建好友谊水库同时积累经验不在忘了现在官厅水库的建设已经被西北公司提出那可是北地最大地水利工程”
听到自己的学生地话后正在检查着数据的李仪祉开口说到作为一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知道像建立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无论是小水库还是大水库。对于自己和自己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带来的几十名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难得的实践的机会。
必竟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多少有对水利、水库建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再则即使是有足够地认识能够意识到其的重要性恐怕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水库的建设。
李仪祉知道目前的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兴建像眼前的友谊水库这样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电地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必竟即便是像眼前的这个库容不过一亿多立方友谊水库的投资就过百万元之多对于政府而言如果有这么多钱还不如多建一旅的部队来得划算。
“也许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国家地未来就是在西北吧!”
看着不远处已经初显雏形的水库的重力坝李仪祉轻声自语到和很多人相比李仪祉一家属于坚定的共和派父亲和伯父又是同盟会陕西分会重要成员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在陕西本省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两双”的赞誉。
而就是李仪祉本人。在武昌起义后。身在德国学习的李仪祉也是心急如焚毅然辍学。辞去柏林东方学院讲授中文地邀请买了一支手枪和几十子弹只身回国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到起义军占领地上海江南制造局习射步枪。后因南北议和共和成立之后李仪祉转而致力于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技术。
后在共和四年再次留德回国因陕西政局不稳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便应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聘请参与创办国内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留学回国有志于我国电力事业地许肇南任校长李仪祉任教务长。
办学初期教材十分困难许肇南主张直接使用外国教材用外语教学。他则主张编写中国教材为此他夜以继日编写了《水工学》、《水力学》、《水工试验》、《潮汐论》等教科书并一直致力于水利教育。而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