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陈果夫全传> 第30章 整治江苏,国共合作(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整治江苏,国共合作(4)(1 / 3)

陈立夫接受任务后,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蒋介石将这样重大的使命交给他,说明他在国民党中的作用已非他人可以取代了,想来真有点受宠若惊;忧的是此去责任重大,不知能否成功归来,想来又有点惶恐不安。但事已至此,还得努力去做,能否成功,只得听天由命了。陈立夫迅速做好了一切准备,再次晋见蒋介石,在聆听了蒋的训示后,便打点行装,启程赴苏。

1935年12月24日,陈立夫化名李辅臣,从南京乘车到上海,在上海秘密登上了一艘名为朴次丹号的德国邮船,他准备先到德国柏林,再从柏林转赴莫斯科。与他随行的是特工总部的设计委员会主任张冲,他化名江融清;另外还有新任驻德国大使程天放及随员。邮船离开上海码头后,很快便驶入辽阔的大海,海面上一碧万顷,不时有海鸥掠浪而过,陈立夫此时无心欣赏海上壮观的景色,他望着水天交接的远方,深深思考着很多问题。他想,到莫斯科后,将与斯大林谈判,斯大林的性格、品质会是怎样的呢?自己将如何进行这场谈判呢?如果谈判成功,签订了军事协定,将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倘若谈判失败,后果会如何呢?想到这里,陈立夫顿时感到肩上任务的沉重,他的内心,也如这大海一样,蕴藏着不可估测的种种神秘。

由于同船还有电雷学校20多名学生准备赴德进修,他们不久前都听过陈立夫的演讲,因此,陈立夫不得不尽量做到保密。船每到一个检查站,旅客必须到甲板上接受检查,这时,陈立夫便戴上大墨镜,以免被人识出。平时,便蛰居舱房,托词有病不出门,饮食用品一律送到房中。

船到法国马赛时,上岸很麻烦,在检查护照时,全都集合在一个大厅中。于是陈立夫便要张冲先去,到最后一名时他才去,这时检查人员也很疲困,得以安全过关。然后,他们托船上茶房代为找了一家旅社,稍事休息后,到了晚上,便乘火车去了柏林。

陈立夫到了柏林后,与张冲住进市中心一家出租房间,这儿离中国大使馆较近,程天放则去大使馆就职,陈与蒋介石来往电报由程天放负责。当时,希特勒当政,正处于权力顶峰,大街小巷特工密布,气氛十分紧张。蒋介石要求陈立夫在柏林静等行止,何时进入俄罗斯,要根据形势演变决定。由于陈立夫此行是秘密的,他与张冲不能公开活动,一般情况下都闭门不出。他只是希望尽快得到蒋介石的指令,好尽快东行,但天天盼望,都无消息,只能在惶惶等待中消磨时光。

后来,终于得到蒋介石的指示,说是到俄国“为时尚早,可先到法国、瑞士、意大利一行”。于是,陈立夫与张冲便遵嘱前往这些地方旅行,为了避人耳目,每到一地,都住最贵的旅社,因为这类旅社,一般中国人是不去的。他们白天蛰伏,晚上出来逛夜总会、看电影,打发时光。

陈立夫在出国时,为恐走漏消息,曾写了十几封亲笔信,嘱夫人孙禄卿隔几天便从杭州发往南京,告诉亲友与相关人士,说他在杭州有病休养,所以报端没登载陈立夫出席国内一些会议的消息,虽有种种猜测,但很快释疑。

日本方面不知怎么探知蛛丝马迹,不久便放出试探的谣言,说蒋介石派陈立夫赴苏俄,将与苏俄联合对日等。苏联听此消息后十分害怕,恐轴心国因此而联手制俄,因此对陈立夫赴俄不再热心。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对中苏关系作了错误的分析,他认为:“日俄两国对我中国,有一相同的企图,就是迫使我们中国脱离西方,尤其对美关系,而陷入孤立地位,只有听任他们的宰割。日俄两国……为了共同对付西方尤其是美国,亦可以瓜分中国为条件,而互谋妥协。”基于这种错误的分析,蒋介石认为直接与苏联进行高级会谈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匆匆行事,到时机密泄露,将使中国陷于难堪境地,因此,急令陈立夫取消赴苏计划,迅速返国,不得有误。

一个政府若只能用镇压人民的力量表达到统一或拥护,那它的结局只能是被人民的力量打垮。当时,陈立夫正在匈牙利旅行,中国驻土耳其大使贺耀祖专程到匈牙利,传达蒋介石指令说:“现在情势不佳,风闻日本已推测蒋委员长派陈立夫到苏俄去,苏俄获此甚感不安,深恐引起轴心国家对苏俄发动战争,故蒋委员长已令我转告不必去苏俄了。”

陈立夫接电后,感到十分意外,他还不知个中底细,当然更不知道蒋介石的用心何在,他只知道服从命令,这是他跟随蒋介石多年所形成的习惯。因此,他接到密令后,二话没说,即收拾行李,与张冲一道,踏上了返国的旅程。

关于陈立夫这次中途而返的莫斯科之行,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陈立夫到过莫斯科,并与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过会谈。如美国学者约翰·W.加佛在他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由来: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样写道:“陈在柏林待了两个月后,取道莫斯科回国,虽然陈在莫斯科逗留了几个星期,但斯大林既不愿见他,亦不愿向其他中国外交官表达他对中苏关系的意见,苏联领导人的确对中国使苏日陷入麻烦的计划有疑虑。斯大林与蒋均希望利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