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陈果夫全传> 第15章 留学国外,助纣为虐(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留学国外,助纣为虐(6)(1 / 3)

临行前,蒋介石特地宴请谭延闿、陈果夫一行。席间,蒋气恨恨地说:“鲍罗廷简直是我们的统监,而非顾问了。今天武汉成了共产党的天下,真是令人痛心!”他要陈果夫转告武汉方面,他不能出席定于3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要求会议延期到3月12日召开,他霸道地说:“武汉方面能够延期,便说明武汉方面有诚意。”陈果夫明明知道蒋介石是无理取闹,却也跟着蒋介石攻击武汉方面排挤革命功勋,并表示一定把蒋的话转告武汉方面,压迫武汉方面将会议延期。

陈果夫一行从南昌先到九江,然后由九江坐轮船溯江而上。3月6日,谭延闿、陈果夫等抵达武汉,受到了中共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随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举行预备会议,讨论召开二届三中全会的有关事宜。会上,陈果夫将蒋介石不能如期来汉参加会议的意见转告大会,并力主三中全会延期,等蒋到汉后再开会。他说,如蒋总司令不参加二届三中全会,则会议的重要性会大大减弱。陈果夫的话还没说完,便在会上引起了激烈地争论,李烈钧、谭延闿等附和陈果夫的意见,认为应该延期到蒋介石来汉开会为止。吴玉章、恽代英、彭泽民等则表示坚决反对,不同意会议延期,他们认为,召开二届三中全会的日期,是中央早就定下的,不能因个别人不参加会议便更改日期,如再延期,是十分错误的。他们义正词严地质问陈果夫:“现在口号打倒独裁、打倒个人专政,因蒋,朱之不能来,而再展期开会,岂不犯了个人独裁之嫌吗?”陈果夫理屈辞穷,不能作答,十分尴尬。李烈钧、谭延闿还要坚持己见,因看到多数人反对,只能作罢。会议经过表决,一致通过决议,二届三中全会如期在武汉举行,并希望蒋介石能按时到汉参加会议。

陈果夫的无理要求没有达到,他又气又恨,却又无回天之力扭转局势。会议后,也没有多少人来理睬他,他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发呆,一种孤立感笼罩在他的心头。3月10日下午2时,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南洋大楼开幕,陈果夫称身体有病,拒绝参加。3月12日,是总理纪念会,他不好拒会,迫不得已,装出一副病态十足的样子参加了会议,会议中默不作声,然后,又向会议主席请了病假。3月15日,他听说全会决定取消由他主持的广州、广东、江西三处党部的选举,他原先所圈定的名单也被推翻,便气不打一处来,再也顾不得有“病”在身,一反常态,精神抖擞地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多次发言,申辩原办法不应推翻的种种理由,他说他的选举方案是经过常会决定的,全会不应否定。陈果夫的发言当即受到与会者的驳斥,一些国民党人士也不满陈果夫的专横,如彭泽民当即批评陈果夫圈定名单是独裁行为,会议主席顾孟余也认为,常会决议案,全会完全可以否决。陈果夫还想申辩,但已经没有人来理会他了,他只好气急败坏地退出了会场。

陈果夫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回旅馆后,即向谭延闿写了一信,罗列一些子虚乌有的“事实”,告彭泽民贪污违法。第二天,谭延闿将陈果夫的信在大会上宣读,即在会场上引起了一片混乱。这样,一方面打击了彭泽民,另一方面也分散了会议的注意力。但由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努力,二届三中全会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扬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产生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武汉国民政府,取得了反对右派斗争的一次胜利。

陈果夫在二届三中全会上的表演,撕去了他原来所谓“中派”的假面具,将其真右派的面目暴露于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面前,也引起了武汉人民对他的不满。三中全会召开后,武汉街头出现了“打倒蒋介石、驱逐陈果夫”的标语。3月18日,武汉人民举行盛大集会游行。高呼“驱逐陈果夫”的口号,一时群情激愤,口号声响彻大街小巷。此时的陈果夫,确实成了过街之鼠,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正在人丛中,可是没有人认识我。但从此行止便格外秘密了。几乎每天要换一个旅馆,避免人家注意。”

不久,蒋介石派人秘密到汉口通知陈果夫,要他赶紧离汉返沪,以谋更大的反革命叛变。于是,陈果夫急忙收拾行装,于午夜2时,秘密登上一艘轮船,此时“钟打五更夜正浓”,陈果夫在茫茫的夜色中,匆匆逃离武汉,前往上海。为蒋尽力

1927年3月19日,陈立夫随蒋介石到达安徽省安庆市,同行的还有杨虎,杨虎是安徽人。蒋介石的舰艇一到安庆,便有一些反共分子上船要求蒋对安徽的共产党下手,蒋介石先不说话,杨虎犹豫不决,陈立夫则极力主张打击安徽的共产党。他说:“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如有任何差错,一切由我协商负责。于是蒋介石派杨虎直接负责。

3月23日,蒋介石在出席安徽省党部的欢迎会并作完演讲离开后,杨虎便指挥国民党军队捣毁安徽省党部;安庆市党部、省农会筹备处,打死打伤10多人,造成安庆惨案。随后蒋介石等到南京、上海,并电陈果夫也来上海。

陈果夫到达上海的时候,蒋介石正紧锣密鼓地策划发动反革命政变。为了使反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