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杜月笙全传> 第41章 妙取巧夺,尽显风光(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章 妙取巧夺,尽显风光(5)(3 / 3)

房相见。据说二人倒也谈得十分投机。当杜谈起自己的身世,说自己的祖籍为浙江海宁,先人经营蚕丝为业,后才移居上海浦东之滨海小镇南桥。章太炎听罢,眯起双眼,连连点头:“你我同乡,你我同乡!

后来又听杜月笙说自己生于光绪戊子年的中元年,正是秋高气爽,月明星稀,虽比不上中秋那么可爱,也自有清辉一片,照彻长空,所以父亲给他起乳名为“月生”,又请别人改名,叫“月笙”。

章太炎戴上老花镜,爬上一条高脚凳子,在大书架的上格,取下来一本《周礼大司乐疏》翻开查阅了一通以后,终于在一页上找到出处,用手指着,大声念起来:

“东方之乐为之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之镛,镛者功也。”

念完,啪的一下将书合住,坐回原处,对杜月笙说:“杜先生,我给你的名字提个建议,你的大名应该叫‘镛’,以‘月笙’做号。这样,一面保存了乳名的原音,一面又寓有光大发扬二意喽。典雅不俗,你看可好?”

“太好了,我这个贱名,经先生您这么一讲,还真有点意思。好,以后我就叫杜镛。谢谢先生指点!”

杜月笙活到40岁又得章太炎赠名,觉得荣幸之至,真是欢天喜地。后来,每有要事,杜月笙便前往苏州请教。

这一次,章太炎大手笔的《高桥杜氏词堂记》一出笼,便吸引出一大批名流人物的长篇巨制“祠堂记”。其中有胡汉民、刘声隐的《高桥杜氏祠堂记》,汪精卫的《高桥杜氏宗祠记》等等一系列歌功颂德的大作,直弄得杜月笙情不自禁地飞了起来,忘乎所以。

上海老城隍庙星相霸头高铁口也奉承地送来“奉主人祠”的黄道吉日——六月初九日。所以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在祠堂四周,加盖彩幔席棚百余间,共摆设席350桌。准备庆祝三天,每天开七八百桌酒席,专司筵席执事安排有经验的徒子徒孙就有50人。在金利源码头自备两艘汽艇:“月宝”与“波涛”。那“月宝”轮,便是华新公司老板黄振东用10万元造价造的华贵游艇,专门送给杜月笙游览浦江之用的。此外,杜月笙还利用各种关系,从招商局和其他轮船公司调来多艘轮船,专门运送贺客来回于上海、高桥之间,以为方便。高桥埠头至杜祠之间,又备了奥斯汀客车15辆,黄包车150辆,以为运输方便。浦东高桥一带沿途本无路灯,又得临时安装木柱,高悬汽油灯,以供夜间照明之用。

在检查准备工作的时候,杜月笙又特别关照手下郁咏馥,从各个赌场里调人,来熬5000两鸦片烟。得了主人的“口谕”,专门为杜月笙装鸦片的郁咏馥便从各个赌场里又抽调了28个人,专门负责熬烟打泡。又抽调了十个人专门侍候来参加堂会的名角们抽烟,而杜月笙手下的徒子徒孙中的“老枪”们,只发烟膏子、烟泡,让他们自己去烧,不专门派人伺候了。后来,5000两鸦片膏,第二天就抽光了,又赶熬了3000两,才勉强应付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