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风沙漫卷。官道旁的老槐树落尽最后一片枯叶,似在为这乱世呜咽。卓断水握着腰间的刀,指腹反复摩挲刀柄上那道裂痕,那是三年前与金人精锐厮杀时留下的印记,此刻却烫得他掌心发疼。刀鞘上的铜环发出细微声响,惊飞了枝头寒鸦,也惊起了他记忆深处那抹淡青色的身影。
咸平三年,黄河水患刚退,金人铁蹄便踏入中原。十六岁的卓断水在破庙中第一次握刀,那是把锈迹斑斑的断刃,却在他手中劈开了欺凌老妇的金兵头颅。血溅上脸的刹那,他听见刀在低鸣,似有灵魂苏醒。从那以后,他跟着流浪刀客们辗转江湖,看尽人间疾苦,也将“刀是信仰”刻进骨血。
洛阳城的比武擂台上,他第一次遇见沈清婉。她执一柄青锋剑,衣袂翻飞若惊鸿,剑招里却藏着救难民时留下的破绽。卓断水收刀时故意偏了半寸,让她的剑穗扫过自己脖颈。台下掌声雷动,唯有他看见她眼中的诧异与警惕。后来在救济流民的粥棚,他又遇见她——原来她是书香门第出身,因家破人亡才执剑江湖。
“刀只能杀人,如何救天下?”沈清婉第一次与他争执,是在目睹他斩杀金兵奸细之后。卓断水擦拭刀刃,火光映着他冷峻的脸:“当公理被践踏,刀就是最后的公理。”可当他看见沈清婉跪在破庙中,为亡故的百姓抄写经文,墨迹在宣纸上晕开,忽然觉得刀的冷硬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
他们结伴而行的日子,刀与剑在乱世中划出独特的轨迹。替商队护镖时,卓断水的刀挡开偷袭的暗箭;解救被掳少女时,沈清婉的剑缠住敌人退路。某个星夜,两人在山巅分食干粮,沈清婉说起幼时读过的诗书,卓断水则讲述刀谱里的奥秘。风掠过竹林,刀与剑并排放置,竟似天生一对。
变故起于汴梁城郊。他们截杀一队金兵,却发现对方护送的是被掳的宋室宗亲。混战中,沈清婉为救卓断水挡了一箭。看着她胸前渗出的血,卓断水第一次乱了刀法,疯魔般砍倒所有敌人。在临时搭建的草庐里,他日夜守着昏迷的她,听着她时而呓语的诗句,忽然发现自己早已离不开这抹青影。
“等赶走金人,你打算去哪?”养伤期间,沈清婉问他。卓断水望着窗外飘落的杏花:“从前只想做个纯粹的刀客,现在……想寻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刀不用再见血。”他没说的是,那地方该有她。可战事愈发吃紧,两人约定:待金人被逐出中原,便是重逢之时。分别那日,沈清婉将自己的剑穗系在他刀鞘上,像系住一段未说破的情。
可如今,他却违背约定回来了。开封府的残垣断壁间,百姓窃窃私语,说那个断水刀客回来了,刀未离手,人却似失了魂。卓断水知道,自己不该回来,尤其是在听到她的死讯之后。有人说,沈清婉为护百姓撤离,死于金兵乱箭;有人说,她是在等他的途中,遭奸人所害。真相如同迷雾,缠绕着他的刀,让每一次拔刀都带着蚀骨之痛。
今夜的开封月格外冷。卓断水坐在荒废的客栈二楼,眼前又浮现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她笑着说“等你”,衣角被风吹起,像一片青色的云。那时他怎会想到,这竟成永诀?刀在桌上泛着冷光,剑穗早已褪色,他忽然抓起酒坛,烈酒灌进喉间,烧不尽满心悲凉。“抽刀断水水更流”,李太白的诗在脑海翻涌,他的刀能斩断妖魔头颅,却斩不断这情丝万缕。
起身,提刀,踏入夜色。他要去寻真相,哪怕那真相是刀山火海。刀在,人在。可此刻他忽然明白,有些人,有些情,刀灭不了,亦斩不断。开封的风卷着沙尘扑来,卓断水的身影渐渐融入黑暗,唯有刀鞘上的剑穗,在风中倔强地晃着,似在诉说一个刀客从未说出口的深情。这江湖路远,刀刃上的血与情,终将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刻下更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