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同样的事。
所以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逃脱掌控的可能。她表面顺从地抄写教义,暗地里将谢问樵的作息摸得门清-一寅时在厢房打坐,辰时来地宫检查功课,午后必去知知们的居所督导课业,西时后再无踪影但这还不够,她不仅要稳住谢问樵,更要找到孟沉璧给她留下的信息。所以她心甘情愿地眷抄典籍。
四箱经卷在地宫里安安静静地躺着。
这些典籍的内容,无外乎昊天王朝的历史、“止戈"的传承,“灭世奇珍"的奥秘,以及第一楼的往事与奇技。
她一边翻阅,一边有选择地誉抄,书页翻动间,那个湮灭在时光里的昊天王朝轮廓渐渐重现一一
千年前,吴天王朝的先祖横空铸就灭世重器,从而问鼎中原,此后,先祖将灭世重器层层封禁,刻"止戈"二字为家国纲纪。千载太平由此肇始,九州不闻兵戈之声,盛世太平,皆系于“止戈”二字。为传承此道,天令书院拔地而起。
学子们研习安邦之术,佼佼者入仕朝堂,而其中最精锐者组成第一楼,携昊天之命行走天下,以血肉之躯弭平争端。直至两百年前,江洵舟倾覆昊天王朝,建南靖政权。昊天旧朝肱骨则分裂为北霖一脉……
后来的纷争与坚持,自然也就渐渐明了。
当顾清澄抄完第三本典籍时,她终于察觉了一丝不对劲。她发现,她的指尖,泛起了一丝陌生的温热。仿佛有层冰壳从指节处裂开,蛰伏许久的气血正顺着经络缓缓苏醒。是久违的热气。
此时,她的笔尖正悬在“止戈为武,七德为纲“八字上方,墨渍将将晕开。这是……
她有些不确信,提起笔,屏息继续誉抄。
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①随着一笔一划被刻进白宣里,她提笔的那只手的经脉一点点变得顺畅、温热,而握笔的动作,也更加坚定、有力。
她的眼底闪出亮光。
抄写的速度加快了,她的神志也全部贯注到了笔尖。止戈成大定,兴文经百王.……②
非战,化干戈为玉帛……
洋洋洒洒几页白宣,秀丽的簪花小楷也变得有了生机,笔势越来越苍劲有力,仿佛要将其上的每一个字迹都刻入脑海中。这一日,她放下手中墨笔时,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右手的经脉,收放自如。次日,谢问樵照例拿起她誉抄的书卷。
为了防止谢问樵看出端倪,她并未端详他的一举一动,故而,她也错过了谢问樵的视线。
谢问樵看她的目光,若有所思。
待谢问樵走后,顾清澄的右手暗中发力,指尖白宣瞬间化为备粉。指尖传来内力解冻的钝痛,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掌心。这……就是孟沉璧锦囊下的谜底吗?
她不愿再等待,抓紧打开了下一卷典籍:
考其字以因明所自,止其戈而焉用其戈。
愿剑戟而器于农耕,贤哉若彼。③
在她将这些止戈典籍不断地誉抄在纸上时,她察觉到自己的手腕筋骨舒展。难怪谢问樵强迫她昼夜抄写,原是将这恢复经脉的心法藏入了典籍之中。她的心砰砰直跳,手上也不敢懈怠,日复一日地抄录。笔锋游走间,她凝滞的经脉如解冻的溪流般逐渐变得通畅。她明显地察觉到,那些被天不许摧毁的、被孟沉璧封印的枯萎脉络,此刻正随着她笔下的昊天古训,在体内重新勾勒笔画与走向。灭世之珍,国之重器也,臣工当竭力以守。吴天之复辟,我辈之大业。
纵赴汤火,虽死无憾。
她抄录的典籍越来越厚,眼底的热气也越来越真实。此时,沿着筋骨脉络缓缓流淌的,是昊天教义赋予她的温热与正义。七日后。
顾清澄抄录的典籍在案头堆成小山,
她放下笔,安静垂眼。
她半身经脉的禁锢已然消弭,衬得她的面容也带了些血色。已经过了一半了,她想。
余下的典籍一本本铺开,她沾满墨汁,继续写下端正小楷。只要将这些黑字全部烙进丹田,她全身的经脉便会沿着笔锋的轨迹彻底贯通。
过去所有的闭塞与无力,都将随着案牍之劳,消失殆尽。很快…只要很快,她就可以恢复武功了。
她对着虚空,看了看自己有力的右手。
本能地,握起了笔。
谢问樵一日日地来检查她的誉抄,看着她力透纸背的笔迹上的“昊天在上”,笑着点头:
“比昨日多写了两卷。”
“谢老教诲,学生不敢怠慢。”
顾清澄颔首,继续提笔誉抄。
谢问樵无声立在她身后,看着少女的肩线随着运笔起伏。他明显地感觉到,她对他的信任,在不经意间加深了。越来越像了啊……
他看着顾清澄一笔一划留下的字迹,负手离开。十日后。
顾清澄经脉中最后的几分禁锢也快要消弭。四箱经卷已抄完三箱。
最后一箱,是过去第一楼的旧案与学生札记。很快了。
这些时日与世隔绝,她对于身外之事,早已浑然不知。她轻轻弹指,最后一个木箱轰然翻转,其间书册在她眼前一一展开,陈年的霉味里,混着一缕书卷的淡淡腥甜。
对,好像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