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会比较重视读者的建议和反馈,并将其融入到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去,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但这部分作者由于长期习惯性写作,如果一昧地为了迎合读者而写作,对自己的写作创新将会形成瓶颈,就算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也只能能红一时,却不会持久,应该注意在写作之余多积累素材,及时充电,补充各方面的写作知识,尝试不同题材类别方面的小说,进行转型的方面的探水。尽量不要在人气出现下坡路的时才开始各种探测,总之学无止境,而读者喜欢的口味也是这样永无止境。
3、追求名气。随着各成熟文学网站迅速走上轨道,网络推荐制度曰益完善,各大文学站都力捧出不少本站的人气作者,作为本站的代言人。不可否则这样的方式和方法,很有效。这些作者伴随着作品名气的提升而扩大着自己的无形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所谓的名气,也即作者的名望。成就了一个个大神,小神。名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作品与网站的签约级别和所享受的各种待遇,同时,名气也是出版社对作品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部部分作者,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迅速提升个人名气,绞尽脑汁地四处拉广告、发贴子,过于注重点击率,有的甚至为了增加点击率,利用作弊的非法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是很不可取的。先不说,各大网站对于非法获取各大数据查处力度的一致加大,雪藏封锁之心无比统一。劝解这部分作者,很希望大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名气固然是个好东西,但必须通过自身作品质量去争取,而不能用非法的手段来获得,否则就算你点击量有几千万,出版社、书商和网站的编辑以及千百读者的眼光可是雪亮的,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作品的好坏来,就算这样的作品最终摆到了书店,过尽千帆,没有一个人买,难道你的虚荣心还会受到满足吗?如果真是好书,是不会被埋没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创作入门之书名的力量有多大? 返回顶部
人靠衣装,书靠名装。同是一本新到原创作品,为什么有的书点击直线上升,有的书就悄无声息再无痕迹。一本什么样的书名到底能使得读者死死被吸引住,无论对于新手还是已经有一段写作经验的人来说,这个话题都值得关注。
《EQ》(时报文化)是怎么卖到六十万册的?近十年来,一直是件台湾出版界公案,主要是这本原名为《EmotionalIntelligence》的书既不有趣也不算易读,随机调查读者,十之七八坦白承认“根本没读完”,但是为什么买呢?用行销学解释,畅销商品产生,是由一大群人在未透过任何协调的力量下,在差不多相同的时刻,形成相同的看法,再转化为高度激情的群体或环境,这时商品就动了起来,然后产品就可以靠着自己的力量飞向天空,它自身就是燃料。
玫瑰如果不叫玫瑰,它仍旧一样芬芳,只是书与花不同,虽然老老实实取书名,或者规规矩矩原文照译之“忠于原著派”还是占了多数,但如果能够变出一个看起来更有卖相的书名,则不但符合流行、适合宣传,并且能够在一秒钟之内吸引读者,创造奇迹,“书名至少比封面设计重要”。
书名的力量有多大?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书名就和时尚一样,有四季流行趋势。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增减波动的过程,读者群体兴趣的变化有时候是无法预计的,如黄培源的《理财圣经》,这本书大卖之后,《××圣经》跟风四起,连《WhatColor IsYourParachute》,“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这样内敛的书名也被脱胎换骨成霸气的《求职圣经》,而“圣经”过剩的结果,接下来的“理财圣经”只好升级为《超级理财圣经》、《终极理财圣经》,搞得“圣经”身价大跌。
这其实就是一种潮流定式,热门关键词一般。看到某一本带“总裁”字眼书火了,带“暴君”作品红了,一个时期,这类的作品书名就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就像是热门搜索。
读者因为对之前很火很红的那部作品心存好感,自然下意识会去在一片书海中对这类山寨书名作品优先保有一丝好感,哪怕只有一点点。那么他们就可能优先点击开。利用读者这种心态,本来无可厚非。可就像任何事物过度开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样。过度跟风只能适得其反,当时《鬼吹灯》一炮而响红遍天下,《盗墓笔记》紧随其后,其后无数打着盗墓书名小说简直泛滥成灾。最后短短一年就使得这类题材的小说快速滑落,因为过度曝光而导致审美疲劳。
类比另外一个例子,如果《丑女无敌》改名成《奋斗的青春》,《野百合也有春天》之类的主旋律优美名字。如果没有宣传预告片,观众十有**不会有观看欲望,估计连宣传片广告都换台。而现在正是因为这部电视剧的“丑女”关键词,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网文开始涉及此。不过还是前面那句话,任何事物过剩则会变得审美疲劳,迅速掉价。读者大量逃离。
那什么样的书名是好的?既能符合作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眼光的了?取个好听响亮的书名说难不难,说易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