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里曾经是旧都的瓮城所在,因为遭受过损坏一直未能修复,大绥入京后约莫是搁置着。
这个去处很少有人知晓,但若是他的话……未必不清楚。
戌正一刻,日头终于埋入土里,湛蓝的天悬着一轮寡淡的弦月,周遭犹有余晖。
城墙角落下还能听见鼎沸的人语声,只是离得尚远,不甚明晰。
月光与灯光照不到的逼仄夹角间,几个人影窸窸窣窣攒动。
体态臃肿的中年人抖开一袭大氅,套在少年肩上,开口时音腔却尖哑得怪异,好似生锈的铁器摩挲后的声响。
“公子,入夜风凉,仔细着莫要受了寒。”
高阳承绪连眼睛也未眨,定定地注视前面的动静,任凭他给自己系上衣带,片晌才“嗯”一声。
“多谢卫大叔。”
他叫对方“卫大叔”,但此人其实算不上他的哪位叔叔。这是曾经在破庙内找到他,并陪他南下躲藏的禁宫太监,全名“卫兼”,如今年过五旬了。
老太监勤勤恳恳地伴在高阳承绪的左右,是看着小皇子长大的,这一手复辟大计他也有份,还占了相当大的分量——早些年他在耳畔撺掇着吹了不少风。
“公子不必担心,一切进行得很顺利。”
他无暇回眸,“那人怎么说?”
卫兼低声答道:“他方才已传信——圣驾戌时出宫,沿途皆按计划做好了万全准备。”
高阳承绪恍惚地颔首,仍望向人群熙攘的阑珊灯火。
“那就好。”
“还有这告纸。”老太监把一叠写满字迹的告示递给他,“等今日事毕,明天一早,全城的百姓都能看见,知道他郑重实坐不稳江山,反惹来天怒人怨。”
“届时可就有好戏瞧了。”
做太监的人普遍心眼小,锱铢必较,恶毒的念头极多。高阳承绪不欲附和他的情绪,只不动声色地接过文章来读。
此文不知是出自何人之笔,但写得挺好,三分真七分假地混着,兼具夸大其词与循循善诱,用来煽动人心简直恰到好处。
高阳承绪点点头,刚要吩咐什么,一股劲风袭面,他几乎只来得及看清一道黑影,手里便空了。
观亭月鬼魅般的落在众人身后,捏着那一把行将去搅风搅雨的文纸,揪成一个球。
果然是她。
高阳承绪见到她还挺高兴的,短暂地怔过后不由一笑,“亏你能找到这里来。”
“姐姐,你抢走这点儿也没用,我的人身上还有一大叠,要销毁是来不及的。”
观亭月置若罔闻,“但你现在收手却还来得及。”
“你在这儿也正好。”他权当没听见,“我带你看看热闹。”
话音刚落,人山人海的街市间一片哗然,伴随着破空的清响,是一道烟花炸上了天。
高阳承绪仰首欣赏着碎成千丝万缕的光点,好整以暇地说道,“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