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长得很美丽,刘琰认为她和刘禅私通,痛殴胡氏后休弃出门。胡氏向执法部门控告刘琰,此后刘琰被判处有罪死刑弃尸街头。
自此大臣妻子母亲入朝庆贺的仪式就不再实行了 。
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吴氏去世,谥号穆皇后 ,葬入刘备的惠陵。
231 到死不堪于生父
有个人要说,因为他是大名鼎鼎诸葛亮的儿子,他叫诸葛瞻;说他,还因为他的妻子也是大名鼎鼎:张飞女儿的女儿。
有点儿绕口,是不是?
那没办法,就是那么回事,绕口也得这么说。
张飞女儿的女儿叫刘樟。
姓刘?她爸是刘禅,她不姓刘,姓什么?
孩子生下来,刘禅说,“取个什么名好呢?”
张氏说,“我来取。”
三国时期,都是父亲给新生孩取名,哪有母亲给取的?但,她是张飞的女儿,性格随她爸,快人快语,出马一条枪,这是谁都知道的,刘禅当然也知道,平常都让她三分,更何况是刚刚生出孩子?
刘禅笑了,说,“你取什么名字?”
张氏转了两转水亮亮的大眼睛,说,“就叫‘刘张’!”
——小娘子有现代意识,她是想把他们“张”姓也放到孩子的名里边,她也忒超前了吧?梦里穿越到现今?
刘禅知道她说的是哪个“zha
g”,又不好直接反对,于是,打了一个马虎眼,说,“好,‘樟’,我说怎么满室的香气!”
“满室的香气?”张氏狐疑,问刘禅说,“哪个zha
g?”
刘禅用指尖儿在手心里写出一个“樟”字,说,“就是这个‘樟’呗,还能有哪个zha
g?”
张氏撒娇,刚“嗯”了一声,刘禅就直起身子,对外边说,“来呀,把孩子的名字记下去。”
门外马上有人应,走进了一个宦官。
刘禅对那个宦官说出了孩子的名字,并且把“樟”字拆开,对宦官说了。宦官在一个熟红的竹板上记下了孩子的名字,就叫“刘樟”。
就是这个刘樟,在十五岁那年,嫁给了十七岁的诸葛瞻。
…… ……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亮46岁那年他出生的。母亲是黄月英。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公主刘樟为妻,授为骑都尉。
刘樟表面上挺文静,甚至有些腼腆,但是骨子里,却像她妈,或者说像她外公张飞:争强好胜,不甘人下的那种女人。她对丈夫诸葛瞻说,“你世袭了你父亲的爵位,能不能袭来你父亲的权位?”
他父亲诸葛亮的权位,可是不得了,别说当今皇上刘禅,就是老皇上刘备也听任他七分!
诸葛瞻看了看媳妇,说,“努力呗,那咋整。”
…… ……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
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
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魏国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
张嶷(
ì)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官位到达他父亲诸葛亮了。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 ……
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
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