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的辅助升力系统,只有区区5吨而已。
实验性的V-44,研发要求辅助升力要超过10吨,一直都没有达标。
你凭什么超过V-44呢?
要知道,那可是别人研发了二三十年的成果!
除非是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兀鹰倾转翼,才有可能是在辅助升力方面达到了需求。
“怎么?你不相信?”王步安头也不抬。
“咱们做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符欧沉声说道。
“你看看这个。”
“什么?”
王步安将W126航空发动机的图纸丢给对方。
符欧仔细的看过以后,立刻改变了态度。
足够了。
简直是绰绰有余了。
有W126航空发动机的喷射气流,辅助升力完全没有问题的。
至于成本高昂的问题,以后再说。
“你再看看这个。”
“好。”
王步安将涡轴发动机的图纸递给对方。
符欧看完以后,脸色更加的严肃了。
他一开始是拒绝的。
1万KW的功率输出?开玩笑……
什么样的涡轴发动机,有这么恐怖的动力?算是最大最重的米-26直升机的发动机,都没有1万KW啊!
王步安不会是准备放卫星?
话说,在科学领域,这可是最忌讳的。
不讲科学实际,拼命的堆参数,结果最后无法交差,只能是落马了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初的涡扇6航空发动机。
牛皮吹大了,总会有破裂的一天。
王步安这是要步涡扇6的后尘吗?
然而,仔细看过以后,符欧又渐渐的平静了。
没有问题。
至少图纸没有问题。
王步安设计的这个可燃氢发动机,的确能够达到1万KW。甚至还超标了一点。
唯一的问题,是可燃氢怎么来。它是怎么转化过来的?
图纸里面没有明说。肯定是技术机密。
符欧也很懂事。没有问。
除非是王步安主动解释,否则,他是不会主动的询问的。
涉及到核心机密的问题,该回避的还得回避。
“单发单轴?”
“不。单发双轴。”
“动力如何分配?”
“334。”
“不是442?”
“不是。是334。”
“哦。”
符欧缓缓的点点头。
王步安的坚持,让他感觉到了对方的信心。
所谓的334,是左右两个旋翼,各自占用30%的动力。剩下的40%作为储备动力。
这个布局也是有问题的。较特殊。别的倾转翼飞机,都是442布局的。也是两个旋翼各自调配40%的动力。剩下20%的动力作为储备。
别的倾转翼飞机,都是双发双轴。一台发动机控制一个旋翼。这样较容易安排。制造成本较低。
可是,王步安却是要使用单台发动机,同时控制两个旋翼。
这样一来,问题来了。
如何分布动力?
如何协调平衡?
发动机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V-22鱼鹰的发动机,是安装在旋翼的下面的。和旋翼是直接相连的。
可是,按照王步安的意思,却是要将发动机置,安装在机身里面。这样一来,对机身的布局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运输空间。
符欧更加倾向于双发双轴。
毕竟,这是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
这不是细节。
这是根本结构问题。
他必须是要问清楚了。否则,研究无法展开。
王步安还有更多的图纸。
当然是草图了。
他的草图非常特。
发动机在机身的面,直接用驱动轴连接旋翼。
同时,发动机还有喷气装置,直接向下喷气,能够提供辅助升力。
严格来说,它是融合了三种飞机的特点。
第一,固定翼飞机。
第二,垂直起降。
第三,旋翼机。
单台发动机,能够搞定一切的需要。
只是这样一来,对发动机的要求非常高了。不能是出现丝毫的瑕疵。
如果是装备两台发动机,其一台出现毛病,另外一台依然可以继续操控飞机安全的返航降落。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意外。
可是,装备单台发动机,如果是出现毛病的话,那是机毁人亡了。
王步安要做到万无一失,必须是亲自生产。
交给别人,那是绝对不放心的。
涡扇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