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七十六章:番外战舰简介40
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X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
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皇家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
扶桑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
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
由于扶桑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1937年,扶桑海军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舰艇补充计划“,又称03计划),正式确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当时都未正式命名,只是被称为1号舰和2号舰)。
扶桑造船水平自XX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侵华战争条件下,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
扶桑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铁十字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1938年3月29日武藏号建设开工,1940年11月1日下水。在建造过程中也汲取了大和号在建造过程中的经验,设备等等得到了相当的改善。
但是与在船坞中建造的大和号不一样的是,在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必须经过“从船台到海面”下水的一个步骤。为了减轻重量,需要在下水后将舷侧等主要防御区域的装甲进行安装。
又建造中途因为“大东亚战争”爆发的缘故,本来预定于1942年12月完成的武藏,被加快赶工提前到1942年8月5日竣工。
舰名命名
1905年颁布的《扶桑海军舰艇命名办法》规定:战列舰应以古国名(“国”是古扶桑地方行政单位)命名。
“武藏”(Musashi)这一舰名取自东海道的武藏国(むさし),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1世纪,扶桑首都即位于该国境内。
以古都奈良所在的大和国和现代首都所在的武藏国命名两艘“超战舰”,无疑带有期盼的意味。
舰体设计
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借鉴1935年F国建造的8万吨级高速邮轮“诺曼底”号。
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
那时,除扶桑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铁十字海军的“俾斯麦”号、美鹰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舰首内藏零号水声侦听器。
舰首
设计上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甲板从2号主炮塔基座|、107号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斜坡,从正面看去时尤其明显。武藏坂,究其原因是出于舰身轻量化和降低舰身前部重心的考虑。
武藏号从设计段阶就开始考虑如何完善司令部施设,而在第一号舰中被受指摘的弱点,如副炮塔周边的防御力得到强化。因此,武藏号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
武藏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的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
武藏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
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
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武藏号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
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
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