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些人情往来,绝没有丝毫不轨之意。万历皇帝又不傻,当然知道言官们这时候炮制出这个罪名,是为了打击王崇古的气焰。但为了自己的江山考虑,他必须对王崇古作出处罚,以杜绝大臣与边将的交通。
起先万历只打算罚傣,并不接受王崇古的辞呈,但言官不肯罢休,继续弹劾王崇古欺君误国,身背弹章十余疏应当免职,i通边将应当明正典刑!面对言官们的步步进逼,终王崇古闭门不出,随后迁居到演象所之真武庙,将仆人全部遣散,表明去职的决心。王崇古不再履职,楚部由申时行代掌,取消卿会推没有了意义。
三月,万历皇帝下诏命吏部仍会同卿科道会推阁臣,两日后阁臣、卿于东阁内投票得出孙铤、余有丁、申时行、许国、王锡爵、沈渊、陈恩育、王希烈、汪铿、王家屏的十人名单,随后召科都给事和御史入内传示会推名单。
会推十人,汪铿、沈渊是老资格,希望能后一搏,完成毕生的夙愿。孙铤、王希烈、陈恩育是生代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是嘉靖四十四年的一榜三甲,许国也是这一榜的。王家屏年轻,乃是隆庆二年进士。可谓老青三代结合,看起来品种齐全,任君挑选。
然而录除年资、经历的不同,回归这些的官员的本源,又会现一个骇人的事实:孙铤,浙江绍兴人:汪铿,浙江宁b人:余有丁浙江宁b人:申时行,南直苏州人:王锡爵,南直苏州人:陈恩育,福建福州人。王希烈,江西人南昌人……只有山东的沈渊和山西的王家屏没有东南背景。
八比二,这也是广义上的东南帮,与晋党之间的实力对比。
会推的名单出来后晋党不干了。因为名单是廷推投票得出,他们无法质疑,所以他们把希望放后一关一由皇帝十选五上。他们指出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许国是同榜进士,孙铤、汪铿、余有丁又是同乡。
如界让这些人同时入阁,加上原先就内阁的诸大绶一定会形成可怕的朋党!甚至有人奏疏,直截了当的给名单的八人,冠以“沈党,的头衔。
这番攻击正了万历皇帝的痛处,终圈定了陈恩育、王希烈、沈渊、王家屏、申时行的五人阁员名单。
四月,张四维、王崇古,总共上了十道辞呈后相继获得了批准,两人黯然下野,为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ji烈党争画下了句号。
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战后盘点东南帮损失了陆树声、魏学增、唐汝楫三大阁老,廷推入阁的人数也被皇帝压到低丧失了内阁的压倒ing优势。聊以自慰的是,依然保住了科道阵地,并且随后得到了王崇古空下的吏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陆光祖北调掌铃,至少短时间内,杜绝了再一次党争的可能ing。应该算是个盈亏持平之局。
对于挑起这场大战的晋党来说,就是不可承受之痛。他们原本企图借助万历皇帝的支持,趁东南帮群龙无之际,对其完成超越。谁知东南帮早有准备,严阵以待,皇帝完全拉偏架的情况下,表现出极高的斗争水准,终以惨烈的兑子结束了这场斗争。可以说,这个局面是晋党不愿看到的了,因为他们朝堂的实力,远远不如东南雄厚,东南有充足的人才库,打得起消耗战。他们却因为教育基础的问题,人才比较单薄,杨博、葛守礼去后,就指望着王崇古和张四维挑大粱,一辈的王家屏、杨俊民等人始终还是稚nèn了。两人全都折这一场,对晋党的打击是致命的,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晋党是别想再出头了。
看起来唯一得利的,只有万历皇帝,他置身事外,深宫坐看大臣拼得你死我活,并且成功的杯葛了让他喘不过气的强势内阁……因为王希烈、陈恩育只能算是沈党的边缘人物,诸大绶、申时行又非强势之徒,所以东南失去了对内阁的绝对控制。虽然张四维走了,但还王家屏、吕调阳这样的保皇党,万历皇帝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说的话,被内阁当成耳旁风了。
但万历不会因此而知足,他已经对大臣彻底失望,知道哪怕是张四维这样的铁杆保皇党,都有他自己的打算,一旦让其掌握了大权,一样会限制皇权。还是得用自己人才放心、
几位大学士履当日,他的旨便到了内阁,命令拣选内臣三千七人应用,引起了朝野的轩然**。
因为沈默一丁忧,万历便诏令司礼监,会同礼部招收内臣三千五人,当时考虑到万历年间还未曾增加过宫人,礼部便题覆永不为例。
谁知道刚过了半年,竟又要增加内监人数。礼科给事李天植封还了旨,疏请收回成命,散此党羽。万历不为所动,以报闻了之。
因为向来是内廷能插手外廷的事儿,外廷却管不了内廷。内监队伍扩大,内廷的权势便可扩张,他们当然愿意,也不怕礼部不帮着招人,天下等着当太监的人海了去了您还别不信,后世一提太监宦官,好像是骂人似的,但有太监的年代,这些阉人们可是吃财政饭的,就算不是不是公务员,也算事业编。能混进太监队伍,至少这辈子衣食无忧了,而且要是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