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官居一品> 第七二六章 梦想、现实(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二六章 梦想、现实(下)(2 / 3)

一方面说明俞大敝的立场没有问题,态十分坚定,但也说明确实有些不好的事情生了。

朱五并没有跟随沈默走水路,而是莱州乘快马南下,联络指挥各锦衣卫千户所,可能的收集情报,为沈默的决策提供支持。

锦衣卫的效率很高,第三天便将各方面的情报,汇总摆上了他的桌面,事件的轮廓终于清晰起来。

看似铺天盖地的东南叛乱,其实可以分成两场。北边皖南、淅江、江西一带,是银矿工人叛乱,南边江西、福建、广东一带,是“三巢。农民造反,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也存一定的内关系。

先说银矿工人的暴乱,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展,白银已经成为社会结算的主要货币,随之而来的,是对银矿石需求的激增。银矿的开采由官府控制,但实际集矿的,却是邻近地区、以宗族为单位的彪悍山民。

为了完成上差、饱私囊,官府往往定下极高的上缴额,并通过矿卒和官差,监督监视矿工采矿,严惩偷懒懈怠者,并对偷盗矿石、偷挖矿山者绝不姑息。 当时的条件下,矿工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出现死伤司空见惯,且要整日面对官府的盘录与欺凌。怨气越来越重。这种时候,有地方豪强登高一呼,很容易矿工和周围地区的村民,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他们按照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进行练,除了抵抗官府的暴政外,还有吸引人的目的一私开银矿。这种行为当然不能不被官府容忍,往往面临着严厉的打击,但因为矿工们又以宗族为单位,团结彪悍,而且银矿所处之地,往往是山脉连绵,军队很难打得过山民。加上私开银矿的收入,即使对于普通矿工来说,也远远高于为官矿劳作,各种因素交织一起,便造成了延绵年,无法根除的冲突根源。

历史上。杨廷和当政时,曾经采取一些手段。缓和了官府与矿工的矛盾,但严嵩柄国后,一切急转直下,官府贪墨、压榨矿工,逼死姓的事情时有生,眼看就要再次造成暴乱,但东南偻寇的横行,改变了事态的展”官府的注意力不再放矿止 上,卫所军队是战争初期。被强大的偻寇消灭殆。于是从嘉靖三十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官府对矿山的监管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后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到。

私开的银矿如雨后春笋般,各个矿区冒了出来,其大的一片,是位于南直隶、淅江、江西三省交界地带。这片方圆里的地区,有淅江衢州府的西安县北方银场、开化都银场、江西婆源德兴银场、玉山银场等七八个银矿,私自开采的矿洞,竟达到一多个,每个都有不小的出矿量。

与之相对的,是官开银矿的萎靡,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矿工开工,每年的供应量自然锐减。战争时期,为了避免内外交困,官府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如今偻寇已被彻底赶走,没了外部的压力,官府就不能任由其折腾了。

事情的关键人物,是淅江巡抚、御史承王本固,他早就对矿山的这种状况忍无可忍,便想接着抗偻胜利的锐气,雷厉风行、一举解决这个痛疾。便没有通报总督衙门的情况下,带领本部数千官兵、降临衢州府,率衙役、官差、团练、乡勇,共计近万人,浩浩荡荡的进山封矿。

起先进展十分顺利,查封了十几个矿山,逮捕反抗的矿工数人,仿佛一下子就把私开矿山的风潮扑灭了。但王本固知道,参与采矿的人有数万人之多,且因为衢州顾名思义、是三省通衢之处的意思,与江西、南直徽州搭界,所以一闻风声,矿工们便从山上逃到别省。巡抚、知府、县令,都无权越界追捕,只能望而兴叹。

等朝廷撤兵,那些逃走的矿工很快便会回来,扒开被封闭的银矿,继续进行开采。这种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戏,已经玩了许多年,却依然重复着。

王本固没有这份耐心,为了达到杀一做的效果,他云雾山矿洞前,当着数万乡民的面,一下杀了一多矿工,”这非常符合他的性格,否则当年也不会差点杀掉王直父子。

这是不折不扣的蠢行,因为他犯规了。为什么他进剿十分顺利,以前被口 小见之若畏涂的差事。怎么到他年里就易如反掌了呢。难逝刀忆刑别厉害?不,是因为他二杆子出了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且从来不讲情面、不守“规矩”所以衢州府的官伸早就跟矿主豪强们打好了招呼。好好配合一下,给王承个面子,把这尊神送走了,大家再该干嘛干嘛。

是的,矿区的官员们,早已经被白花花的银子收买了,成了黑矿让。的保护人,甚至是合伙人”什么朝廷法、礼义廉耻,那都是浮云,只有真金白银才是真的。

这些年来,这里的一切已经形成了默契,以一种奇怪的和谐共存着。

但随着那一颗人头落地,和谐不存了,矿主、豪族们感到了背叛,失去亲人的宗族要报仇,于是几乎一夜之间,手持着长矛土枪、甚至是铁稿铁掀的狂民,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依托大山的掩护,神出鬼没的击杀官兵。

王本固猝不及防,损失很大,组织反击。却只能一次次的扑空,而对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仿佛传染一般,江西婆源、玉山的矿工也加入进来,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