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历八百一十一年八月,当第一次南征结束后,风云帝国的经济在繁荣的背后开始出现巨大的潜在危机。大家族和大财阀获利巨万,而百姓的实际收入却下降约八分之一,市面上的总体物价疯狂上涨。由于朝廷管辖区域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洪涝灾害频发,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小幅倒退,粮价极度上涨,几乎八倍于战前水平,百姓不堪重负。又由于朝廷出兵西北边疆平叛抗敌,急需大批军粮,大量粮食的外调和奸商的囤积居奇,使得已经居高不下的粮价更是日趋上扬。
于是,帝国百姓为反对大贵族、大地主以及大商人的剥削,尤其是当时暴涨的粮价,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抢粮”和“砸店”的斗争,这一事件在帝国历史上称为“粮荒”,又称“九月暴动”。这场自发的百姓暴动,虽然较帝都西北的红莲军和黑烧军起义惨烈程度相距甚远,但是却强烈地震撼了风云帝国朝野,影响深远之极。
帝国历八百一十一年八月,浓雾郡渔民与粮商们交涉降低粮价遭到拒绝,于是爆发了第一次抢粮骚乱。
浓雾郡位于天赐府东部,南临赞高江北岸,其沿河村镇的居民一般都是男子下河打鱼、外出做工或在当地参加装卸船货等重体力劳动。由于粮价飞涨和收入微薄,外出讨生活者的收入已难于维持本人的生活,更难寄钱养家,许多家庭陷于无米下炊的境地。而装船的苦力们目睹本地生产的粮食被地主和粮商们大量运往外地,自己和亲人却经受饥饿之苦,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极不公平的世道。八月二十四日,蜂房街数百名渔民自发地聚集起来向粮商示威,强力阻止本郡所产粮食装船外运。他们的勇敢举动立即引起附近村镇的响应,拉开了抢粮骚乱的序幕。九月四日,安乐街渔民数百人集会示威,阻止粮食装船,要求廉卖。五日,茶园街八百余男女渔民包围了本地第一大粮商贾大方的住宅,强烈要求他不再外运粮食。贾大方拒不接受百姓的呼声,其妻刁氏甚至破口大骂道:“嫌粮价贵,买不起,那妳们就干脆去死好了!”怒不可遏的人们蜂拥而上,砸碎了贾家的大门和窗户,冲入粮店库房,将囤积的粮食一抢而光。七日,鳌头街贫民三千多人突袭粮商阎进家,郡卫赶来镇压,抓走了一些百姓。九日,暴动百姓同郡卫搏斗,救出所有被捕的乡亲,取得“抢粮夺人”的胜利。
八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九日是抢粮骚乱的初发阶段,发生抢粮骚乱的地区限于浓雾郡境内,总共发生了三十起左右。参加者达数千人,主要为渔民、农妇,后来加入了地主家长工、贫民和流民。这些抢粮骚乱的规模虽然不大,每次参加者多为四百人到六百人。斗争的方式初以请愿示威,说理诉苦,阻止发出载粮车船,要求廉卖粮食;继而发展到采用袭击粮商、抢夺粮食、同郡卫搏斗等比较激烈的手段。
抢粮骚乱一开始便得到当地名士们的广泛支持。许多同情百姓疾苦的学子,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现场关注事态发展。钓月书院(书院是地方性学校,学成可考帝都或其他大城市的学院)、鹅溪书院等地方学校迅速地跟踪记录了百姓的斗争,认为百姓“过激”和“犯禁”的举动是被迫的、争生存的正义行为。当地官府对此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书院是学院生的摇篮,直属帝国大内报国寺管辖,而且书院很多名士都跟朝中高官过从甚密,要是没有确凿证据,就去动他们的话,天知道会闹出多大的风波出来。于是他们只好散播流言,诬蔑钓月书院等是“居心叵测”煽动抢粮骚乱的罪魁祸首,必然会遭到学纪国法的严厉惩治。但是,名士学子们毫不畏缩,针锋相对地给予猛烈还击。钓月书院在九月八日贴出了名为《危机四伏》的宣传告示,指出:“龙神帝国衰亡是从吃饭问题掀起的,不久前帝国西北爆发的农民起义,也是因当地百姓的吃饭问题引起。现在蜂房街、安乐街和茶园街穷苦百姓的暴动已燃起了可怕的狼烟。妄图以郡卫的武力来镇压百姓一时,固然是容易的,但怎能镇压得了千万百姓的绝望叫喊呢!”浓雾郡的鹅溪书院等许多地方学校也都站在百姓一边,大力声援抢粮骚乱。九月六日以后,涌泉城(帝都东部重镇)的沙塘学院等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学院,以“浓雾郡渔民抢粮暴动”为基调,向国内所有大小学院连续发布了抢粮骚乱的消息,同时追究朝廷户部的责任。
从九月十日开始,抢粮骚乱进入**。这一天,帝国东部最大的商业中心海川城发生了大规模的市民暴动,标志着抢粮骚乱开始从小村蔓延到城市。
城市居民大都靠打工收入买粮糊口,他们因粮价飞涨生活恶化,产生了不满。城市居民成份复杂,加上朝廷控制严密,这里的抢粮骚乱稍迟了一步。但是,城市人口集中,贫民的比重大。他们和一小撮富豪大亨相比,贫富悬殊,茅盾对立更加尖锐。这里有更加庞大的名士和学子阶层的宣传和鼓动,以及其他隐藏势力的推动。因此,城市抢粮骚乱一旦爆发,其来势之猛和规模之大,远远超过渔村,并且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九月十一日入夜时分,海川城暴动的百姓分头掐灭了所有***,全城陷于一片黑暗。城主府以下的各个部门全部“失灵